鸿运华宁董事长景书谦博士专访:做药其实就是做生物

  公司新闻    |      2018-11-08

 

       在抗体新药研发领域,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为靶点的抗体药物开发一度被认为是世界性难题,很有价值但难以攻克。

 

      10月21日下午,作为“TP抗体药研发课”模块最后的压轴内容,鸿运华宁(杭州)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景书谦博士带来了《代谢系统抗体药物研发和立项》的主题课程。

 

      从GPCR抗体药的靶点选择思路讲起,景博士分享了GPCR抗原制备、功能性抗体筛选到动物模型评价等关键技术环节的经验,并就公司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治疗肺动脉高压和II型糖尿病抗体新药项目与学员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引发大家的深度思考。

 

       鸿运华宁独特专有的GPCR抗体技术平台,有效地解决了针对GPCR药用抗体的抗原制备、活性筛选等关键性世界难题。2010年成立以来,构建了包含近20个在研GPCR抗体新药项目的产品线,其中, 2个临床II期在研新药(用于治疗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GMA102和GMA105);1个临床I期在研新药(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的GMA301,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认定);7个进入临床前阶段的抗体和双体(Bibody)在研新药;9个处于不同的早期研究和开发阶段治疗性抗体和双体(Bibody)。

 

 

在回国创业的一批人中,您算是比较早的,当初是什么使得您愿意从海外回到国内?

 

医药科研人员总有一个梦想:

 

做一款能叫上自己名字、印上中国人名字的新药

 

      我出国比较早,毕业后也一直在大公司工作。在海外待得时间长了,大家其实都一样,感觉经历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唯一没有没做到的,就是做为一个中国人,将自己的名字印在属于自己的产品上。比如在美国安进(Amgen),我申请了40多项专利、发表了40多篇文章,其中有5篇Cell,虽然挺高兴,但这些专利和科研成果最终都属于美国安进。

 

      其实最早还是打算在美国创业,但那时正好赶上经济危机,起步很困难。回国后我发现,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内的机会是远远好于国外的。当然,回中国创业是一回事,真正将事情做对做好才是关键。当时是在2010年前后,有一批在药厂或药企工作的资深科学家回到了国内,现在回头看看,目前国内制药领域做得相对好的,大多也都是这批人。
 

近年来,PD-1炒得比较热,当初鸿运华宁在选择战略方向的时,为什么会另辟蹊径呢?

 

 

      在接触PD-1之前,我们的研发战略方向就已经确定了,想要专注于以GPCR为靶点的抗体新药领域,开发治疗代谢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新药。我觉得PD-1或PD-L1最大的问题在专利上,新药研发肯定要选自己能用的专利,如果专利有被质疑或挑战的风险,最好尽快停止,这是最重要。这个问题迟早会暴露出来。其实我们当时如果选择做PD-1的话,在国内肯定也是比较早的,但我们选择不涉足。
 

但在心血管新药领域,整体的投入量会不会非常大?

 

       其实也不一定。鸿运华宁的宗旨一直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当初在选择方向时,并非一味选择投入大的项目操作。有些项目研发投入适中,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和肺动脉高压等疾病领域就有多机会。我们做到今天,整个公司的投入没有超过3亿元人民币,这也说明布局和运作很重要。

 

从今天学员的提问来看,创新药研发的挑战确实非常大,这也是我们开课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您个领域的前辈,那对于已经或正要进入这个赛道的学员,您认为他们该如何克服挑战和困难?

 

 

我始终不认为仿制药比创新药更容易、成功率更高。

 

       仿制药特别是生物类似药物研发方面,相当于是别人立了规矩,你得按照规矩去走,而创新药是你自己在立规矩。也就是说,创新药成功的机会实际上是把握在自己手中,因而更有挑战、更有意思。

 

      对于志在做药的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在技术和生物学方面加深功底。很大程度上,做药其实就是在做生物,生物学的功底一旦深厚,对整个行业和领域的看法就会更清楚,对项目和方向的选择也会更有底气。

 

      另外一个关键是要有愿景,也就是创业的动力和激情。我一直认为,中国不缺人才、技术和资金,缺的是创业的勇气。做药和做学问很不一样,项目立项后,如何去推动、做成,做成后能不能市场化等,都得去考虑。也就是说,在谋划的最初,就该想好最后的退路,这就要求有长远和准确的愿景。

备注:本文转载自TurningPoint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