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瞻局势定战略 清晰定位长发展 ——专访广州领晟医疗CEO宋燕

  公司新闻    |      2018-10-26

  

成立于2012年

坐落于广州市萝岗区

专注于欧洲创新药的合作和引进

 解决中国市场急需且未解决的临床需求

 

       宋燕博士创办的广州领晟医疗在不久前,不但完成了A轮融资,还拿到了Teikoku pharma明星产品Lidoderm在中国区的独家开发和销售权,这一切都算是给她自己最好的礼物。当然,这份礼物的背后是这个团队六年来不间断的奋斗,是一段关于徘徊、选择、发展的成长故事。

 

徘徊·远瞻局势定方向
 
 
▲▲▲

 

      经过两年的徘徊期,宋燕远瞻日后的行业局势、权衡利弊,最终选定了领晟未来的方向,领晟的研发道路由此开启。

 

      “我们实质上真正引进第一个项目是在2014年年底,从12年到14年我们一直在摸索道路。”宋燕在采访中回忆道。据她介绍,现在大多Licensing做得比较有特色的企业基本都是14年开始引进项目或成立的,领晟的开始可以说是符合这个行业的趋势,但是从12年8月成立到第一个项目引进,领晟却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徘徊,才认清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宋燕在成立领晟医疗之前,有一段在CRO公司任职的经历,公司成立之初,正好是CRO类公司很好的发展时期,因此很多人建议这个团队从服务做起。而一开始领晟医疗也确实是在服务于国外一些研发型企业,为其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法规咨询,以及帮助国内企业建立一些和国外的合作,并且并不缺少大大小小的服务订单。但是,宋燕却在一次次地问自己是要做服务活下去还是要放弃,她坚信新药研发在未来具有巨大的潜力,因为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引进创新,创新药资源在将来都是稀缺的,且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研发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大的提升,只是现在是相对难做的时期。

 

       有人建议宋燕兼顾服务与研发,这在公司成立初期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确实有非常多的企业是这么做的,选择做服务保证自己在初创时能够活下去,但是考虑到未来领晟的发展路径,在一次次徘徊之后,宋燕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做研发。在谈及原因时,她说到“当时领晟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在一方面限制了两手抓,而且两者兼顾必定会导致领晟因服务的订单相对好做,慢慢将资源倾向服务板块,这不利于今后长期持续做研发。”也许正是这长时间的徘徊,让宋燕更加清楚领晟的发展道路,才有了后面的坚持,才能够一步一步积累经验,成就今天的领晟。

 

选择·明确原则衡利弊
 
 
▲▲▲

 

      确定了方向,便要沿着这个方向坚定走下去,这一路上风景未知变化万千,面对变化,重要的是在坚守原则下做最好的选择,而对自己有利的便是最好的。

 

       在15年到16年,宋燕面临的最大自我拷问是是否自建实验室,在这个问题上领晟团队内部有过多次讨论。当时广东地区有的科技开发园区甚至提出希望领晟并提供500万启动资金来投资实验室建设的意愿。“这真的是一个令人心动的邀请。”宋燕感叹道,但是她明白在这种时刻更需要冷静思考,考虑到如果投资实验室,一会违背领晟IP导向的战略,走了重资产的模式,会牵制领晟的发展;二会违背人才导向原则,势必储备大量实验人员,甚至会往CRO服务模式走。她再三强调,领晟是一家以人为本的研发型小企业,追求人才是符合这种MAH制度企业的必经之路,因此公司发展需要更好的复合型人才、医院资源,以及院校合作资源,这些资源在哪里,领晟就应该在哪里。

 

      在宋燕看来,做医药是一条复杂漫长的路,且环节多领域多,要想成功一定需要和别人合作,那么要合作什么,和谁合作,怎么合作,应该优先考虑什么?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去思考抉择。医药是一个政策调整较快且国内外环境变化很快的行业,需要与时俱进调整自己的战略,用宋燕的话来说就是“自己能变得有多快就变多快”。她回顾领晟14年开始做项目引进时,首先会选择考虑项目本身,比如工作完成程度、项目质量等,因为当时国内临床审批很难,项目能不能顺利获批临床决定了后续工作能否开展,所以那时领晟选择项目采取质量优先原则,为后续的发展做准备。而现在领晟更多会关注产品的市场定位、创新程度、在其适应症领域的特点、项目落地能力等,这些都与行业环境以及政策息息相关,而近几年政策调整极快,所以与时俱进很重要,领晟申报的项目至今没有被退回或被要求补充资料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领晟已经积累了不少资源和经验,现在其研发管线中已有九个项目,这些项目在各自的适应症领域里都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市场上常常会见到很多新药研发企业扎堆进入某一热门疾病领域,比如肿瘤、心脑血管等,而领晟在选择未来适应症领域时却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宋燕讲,领晟的宗旨是解决中国市场急需并且未解决的临床需求,在选择项目时一定会想清楚什么不能做,再考虑能做什么,以及这么做能积累什么样的优势和资源,这可能与很多企业的思维是相反的。具体来说,领晟在选择治疗领域时会充分考虑自己的优劣势,遵循四个原则:一是不会选择大适应症,如糖尿病;二是不做follow up;三是不做考验生产能力的产品,如双抗;四是不涉足政策模糊的领域。

 

      弄清楚了这些,领晟的适应症领域也就明晰了,现在领晟主要集中做中等规模的慢性病适应症。比如IBD(炎症性肠病),其发病率是十万分之十一,是一个中等规模的消化科的疾病,而且是终身用药的慢性病,现在市场主要是以激素类的药物和氨基水杨酸为主,这两类药物都存在很多的不良反应,但替代药物又迟迟不见上市,所以在这个领域领晟有很多的机会,是中国患者在GI领域一个未解决的临床需求。领晟在15年引进了创新药LH025,与德国知名企业Dr Wolff公司达成亚太区域的独占许可协议。这样一来,在IBD治疗领域,领晟便是有了极大的优势和市场,预计该项目今年下半年将获批开展临床研究。

 

       当然,在选择这些适应症的同时也意味着选择了一些困难,面对困难,宋燕的态度是不害怕,乐观面对。依旧从IBD领域来讲,一是国外经验相对丰富,但国内甚至找不到一家有经验的CRO公司,所以就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很多时间花在了医院和临床基地上,但是最复杂的还是临床方案的设计,所幸领晟团队有一半人是从CRO公司出来的;第二是和PI之间的关系维护,产品最终都是要价值转化,如果做不好将会影响产品的价值转化环节。但是宋燕却不认为这是制约因素,反而认为是领晟的机会,她乐观地说“要难大家一起难,对不对?假如我们能够通过第一个项目、第二个项目积累起一定的经验和Know-How,做第一个项目时候的确有难度,有挑战,但其实这才是小公司的生存机会。”宋燕进一步强调:“在接下来的半年左右,领晟会进一步优化研发管线,展现给大家更多眼前一亮的品种。”

 

 

发展·认清定位谈规划
 
 
▲▲▲

       “别的药企叫医药,而我们却是医疗,这正是源于对技术特殊的爱。”一个企业能否发展长远,在于其能否明确自己的定位,而领晟就是一个随时能够明确自己定位的企业。

 

       宋燕对于领晟的定位是重技术的创新企业。就像Lidoderm的引进,宋燕之所以看好首先是认为从贴剂本身来说,技术壁垒远远大于专利保护的期限,为了追求更好的技术,她个人曾经在德国拜访过不止一家全球顶尖的大型贴剂制剂的生产企业,了解到德国和日本当之无愧是全球经皮吸收领域技术创新程度最领先的,所以便有了领晟拜访日本帝国制药,有了与帝国制药合作开发Lidoderm。她希望能够通过Lidoderm项目建立起领晟在制剂技术方面的绝对的优势,这也是领晟规划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宋燕一直认为领晟不会是单一产品企业,领晟也是一直朝着这一方向发展规划的。2016年,领晟开启了产品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今后领晟80%的业务将倾向于寻找优秀项目资源和引进产品,尤其是处于临床Ⅱ期、Ⅲ期的品种,做好产品价值转化、临床中后期快速推进等工作,尽快布局一个成熟产品在国内市场,改变自身成熟品种产品缺少的现状。在自主研发方面,宋燕强调领晟的优势不是做早期药物筛选,而是委托国内外的一些高校或知名研究所的筛选评估优化,在中国完成所有的临床前的系统评价和研究,进而推进到IND阶段,但不会再拘泥于以往。

      最后,宋燕提到目前领晟引进的Ⅲ期品种在适应症本身以及未解决的临床需求上都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她希望能利用现在的政策利好加快上市,并计划今年年底开始启动B轮融资······这些都是领晟短期的规划。

      未来的领晟必定是快速长期发展的,这个团队会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下一段奋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