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和疾病的千年斗争中,科学家与企业一直在寻找抗争和战胜的方法。
1987年,抗艾滋药物齐多夫定的出现第一次给患者以希望;1996年,美国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博士首次提出鸡尾酒疗法,让大量患者受益……随着世界各国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视,HIV已经成为全球防治重点,各国先后研制出近40种药物。
但是,直到2018年,中国首个治疗艾滋病的原创新药“艾可宁”才正式获批上市,打破抗HIV新药的垄断——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实现自主可控和用药安全,一批技术人、企业人在实践的路上踏实前进。
作为完成这一医药国产替代里程碑事件的企业,前沿生物更关注创新和自我突破。2021年5月15日,前沿生物董事、总经理王昌进参加2021江苏资本市场峰会暨科技与产业创新论坛,并接收了新华日报财经的专访。
前沿生物董事、总经理王昌进
从0到1,药企自主可控进行时
2003年前后,前沿生物核心创始团队谢东、王昌进、陆荣健等人回国创业。历经十六年研发,前沿生物首款原创抗艾新药“艾可宁”于2018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打破了外资药企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这是中国第一个原创的抗HIV新药,也是全球首个长效HIV融合抑制剂。
它的问世,意味着国产抗艾创新药实现零的突破。
2020年10月,前沿生物在科创板上市,踏上资本化运作的新台阶。
“从零一直走到现在的产品商业化,我们最值得自豪的是拥有一支专业化人才团队和真正自主可控的技术,可以对挽救患者、治病救人做出更好贡献。”王昌进表示,尽管这条路走的有些艰辛,但我们不愿意中国的抗艾事业被别人卡脖子。
之后,“艾可宁”的步伐并未停止,在中国和全球市场不断攻城略地,不但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和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还在海外市场实现了零的突破。今年3月,前沿生物公告称,该药在厄瓜多尔获批上市,拿下首个海外市场的药品注册证书,“两年来,艾可宁的临床价值获得了医患的高度认可,真正发挥了它治病救人、挽救生命的重要作用。”
为何在全球布局专利?王昌进的回答透露出药企的战略性眼光——艾滋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疾病,在全球化战略中,提前布局知识产权,是企业和产品走向海外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于此同时,在东南亚、非洲、南美、中亚、东欧等艾滋病重灾区,存在极大的临床需求,我们希望在艾滋病这个全球重大传染病方面,能够有中国的新药发挥作用。
作为成功的先行者,对于“艾可宁”的成功研制,他是这样总结经验的:新药研制的风险一直都在,只有做到风险可控,才能够最终成功。其一,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其二,深入了解市场,从满足临床需求入手。
迎来春天,但还需要更多雨露
深耕创新药行业几十年,王昌进亲历了中国创新药从无人问津到崛起。
“做创新药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比如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等,这些都缺一不可。”他告诉新华日报财经,在这样风险大、投入大、周期长的行业,十几年烧钱几十亿美元,是必须的过程,但并不必然有好结果。
幸运的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春天来了。“尽管我们的原创新药数量和市场规模还是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春天来了,这个行业正迎来朝阳。”
没有人才的行业,就是一潭死水,在生物医药行业更是如此。近几年,创新研发在生物医药界越来越受重视,研发投入逐渐增大,企业注重研发人才的培育和引进。2021年初,前沿生物发布上市后的首个股权激励计划,720万股限制性股票用于激励公司现有核心骨干成员,并预留了180万股限制性股票用于未来引进优秀人才。
而从资本层面来看,2020年医疗行业投融资总额达到1626.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8%,创下历史新高。“过去,资本不愿意投这个行业。现在,VC、PE积极投入,科创板打开了我们进入资本市场的大门。”
据了解,本次IPO募资资金用于临床研发的金额约12.08亿元,得益于上市后的资金补充,前沿生物将进一步加大产品管线的研发。
中国人对自主创新药的渴望,在近二十年显著升温。在政策鼓励和资本助力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创新药项目快速推进,进入中后期临床试验阶段。
“中国创新药的发展正处在重要的历史关头,行业的发展需要产业链的协同提升”。在王昌进看来,创新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不能仅重视研发和生产,还需要在市场准入、支付端的改革创新、医保体系的完善,医疗体系的改革等方面下大功夫,才能从根本建立自主可控的“朝阳”产业。
转自:新华报业网